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艺术核心论文 > 清代宫廷纪实画审美特征

清代宫廷纪实画审美特征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1-03-19

  在中国美术史上,宫廷绘画拥有诸多题材,其中纪实画独具特色。清代,在西洋画家的影响下,宫廷纪实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较高的研究价值。

清代宫廷纪实画审美特征

  关键词:清代;宫廷纪实画;审美特征

  中国的绘画艺术拥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受到皇室贵族审美的影响,其后逐步形成了宫廷绘画这一特殊的流派。清王朝十分重视宫廷绘画的创作,清代宫廷绘画按照题材大体可分为纪实画、装饰画和宗教画三类。纪实画主要包括描绘人物相貌、状态的肖像画和生活画,以及记录重大事件和活动的绘画。在影像技术出现之前,纪实画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紫禁城出版社于2001年、2002年相继出版了《乾隆皇帝肖像画》《雍正皇帝肖像画》,收录了上百幅皇帝肖像画及其相关作品。这类画作在清代美术史中数量颇多,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诸多清代宫廷题材影视剧如《康熙王朝》《如懿传》中都有宫廷画家为皇家作画的场景。这表明清代宫廷纪实画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绘画的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宫廷纪实画的类型

  1.纪实人物画清代宫廷人物画有肖像画和生活画两大类。肖像画主要用于记录皇室成员和朝廷大臣的容貌,生活画主要描绘皇家生活的场景。皇帝的肖像画大多是正襟危坐的朝服像。除宣统外,清朝其余十一位皇帝都有流传至今的朝服画像。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帝大阅图》,描绘了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时神采飞扬的容貌与状态。同时,皇后、后妃也有朝服画像。为人熟知的《心写治平图》由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画,展现了乾隆皇帝、皇后和众位妃子的风貌。皇帝和后妃画像除朝服画像外,另有较多的生活画。故宫博物院现藏的《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①,生动地描绘了十二位清宫女子赏花、品茶、吟诗、梳妆等生活场景,颇有趣味。2.记录重大事件与活动的绘画清代宫廷纪实画中记录重大事件与活动的绘画,主要描绘的是皇帝出巡、皇家祭祀、演武、盛宴、典礼、狩猎等重大场景。故宫博物院现藏《万树园赐宴图》《乾隆南巡图》《大婚典礼全图册》等均属于此类宫廷纪实画。

  二、宫廷纪实画的审美特征

  1.庄重典雅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绘画的语言具体体现为线条、色彩、构图等。清代宫廷纪实画作为记录皇室人物与事件的绘画,往往呈现出工整精巧、细致入微的画面。宫廷纪实绘画的线条采用工笔写实的画法,严谨规整、一丝不苟,毫无多余之处。人物的面容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而在表现人物的服饰与皇宫的仪仗、座椅、轿辇等器具用品时,反而采用较为繁复的线条,将奢华的宫廷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着色精细入豪末”②是乾隆皇帝对宫廷画家郎世宁的赞誉,可见色彩作为宫廷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其中一法为“随类赋彩”③,指把画中物象分为数类,施以不同色彩。清代的宫廷纪实画尤其人物画十分符合此法。综观清代皇帝与后妃的肖像图,每幅作品中人物的脸部、手部及其他部位的皮肤均为一种颜色,华服、首饰和其他物品又为其他颜色。但所有的宫廷纪实画风格大致统一,画作设色丰富却毫不艳丽,庄重而典雅,另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绮丽”之风。谢赫“六法”中有一法为“经营位置”,指绘画作品的构图。宫廷纪实画的构图十分考究。肖像画全部采用对称式构图,以中心线为轴,左右两侧完全对称。人物位于画面中心线,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与气派。同时,留白是宫廷纪实肖像画的鲜明特色之一。画中只有人物与椅榻、地毯两种装饰物,人物后方全部留白。这一手法将受众审美的焦点聚集在人物之上,平衡构图,减轻了画面的压抑感。画家只通过对人物服饰的刻画,体现出宫廷生活的奢华,为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进而延伸出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意境。而人物生活画多采用黄金比例切割对分式构图。如,《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的画面被切割成1:2的比例,人物(主体)被集中置于分割线上,景物、器皿以及非主要人物场景(陪体)则被放置于三分之二的画面中。记录重大事件与活动的绘画作品构图方法较为复杂,以长卷轴、时空交错为美学基础。这一类绘画作品多用长卷轴,画面内容丰富,画家在一幅作品中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博物馆现藏《康熙南巡图》第七卷“江南无锡至苏州”全图中,画面左侧阊门城墙采用平行线构图,体现了苏州阊门规模宏大的气势;画面右侧苏州城内的景致运用了对角线构图,画面具有立体感。整幅画面具有延伸感。2.意境的营造中国绘画追求意境,宫廷纪实画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人物生活绘画之中。在《弘历雪景行乐图》等行乐图中,皇帝静坐并注视着嬉戏玩耍的子孙,传达出天伦之乐的意境,表达了对于子孙后代的重视。《弘历观画图》《乾隆秋景写字图》等生活旨趣图展现了皇帝在政事之外的一些生活雅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为人们展现了后妃在宫墙之内的休闲生活,作品中的题画诗表达了胤禛在争夺皇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境。3.为政治服务的审美意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教育和感化意义是绘画的重要作用之一。宫廷纪实画服务的对象只有皇帝和皇室成员,因此,其教化作用更为突出。对于宫廷纪实画来说,从艺术的角度满足观者的审美、娱乐需求是次要的,为政治服务才是第一要义。如清代宫廷绘画研究专家聂崇正所言:“皇帝对于宫廷画家的控制,除去表现在赏、罚方面外。还表现在对他们作品的内容有很严格的规定。在宫廷中供职的画家决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趣味和想法进行绘画创作,而处处要遵从皇帝之命。”[1]宫廷人物肖像画体现了皇帝和皇室成员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从宫廷绘画产生开始,历代帝王都希望将自己威严的姿态定格于画卷之上,帝后肖像画即成为宫廷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帝王希望自己的形象和丰功伟绩能够流传百世,为后人供奉、欣赏与崇拜。记录重大事件和活动的绘画则更具有为政治服务的性质。清代皇帝尤其康熙和乾隆皇帝喜爱出巡,曾多次下江南考察民情。关于描绘其出巡场面的宫廷纪实画有《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等,这些作品的创作目的是加强皇权,稳定政局,树立贤明的帝王形象,记录政治繁荣昌盛的景象。战事纪实画多描绘胜利的战争场面,一般用于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如:《雍正平准战图》描绘了雍正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成就;《万国来朝图》《万树园赐宴图》描绘了清王朝与各部落之间的交往活动,体现了乾隆的政治主张和功绩;等等。4.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清代有在宫廷内供职的中国宫廷画家,包括绘制《万寿图》的冷枚、绘制《乾隆南巡图》等的徐扬等。同时,一些西方画师将西方美术的风格带入清宫,成为宫廷画师。曾多次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乾隆朝服像》《乾隆行乐图》《纯惠皇贵妃朝服像》《万树园赐宴图》等久负盛名。一些西方画师在中国画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的技法,创作出中西合璧的作品。另外,由于部分画作篇幅较大,经常有多位画家包括中西画家合作绘画的情况。中国的工笔画与西方油画肖像画都注重写实,对人物的刻画要求逼真,在设色方面力求通过丰富的色彩营造人物的装饰美感。西洋宫廷画家曾创作出油画肖像画。如郎世宁的作品《慧贤皇贵妃像》,人物的五官刻画十分立体,眼窝、鼻梁、嘴唇生动逼真。不同于西方油画的是,画家在追求人物立体感与生动感的同时,弱化了明暗对比,采用柔和的光线,使画面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5.纪实性的历史意义宫廷纪实绘画首要的审美特征就是纪实性。在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记录的作用。清代的宫廷纪实绘画除了美学价值,还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严谨的纪实性使其成为各领域的学者研究当时的服饰、宫廷装饰等重要的参考资料。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套《大婚典礼全图册》描绘了光绪帝大婚时的场景,展现了清代皇帝大婚的盛况。这一资料为史学家研究清朝皇帝大婚流程与婚礼用品提供了参考。近年来,清代宫廷剧颇受欢迎,宫廷纪实画直接为宫廷剧的制作团队提供了参考的资料。从演员的服饰到场景的装潢,制作团队可以直接参照宫廷纪实画作品制作。在如今媒体融合盛行的时代,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将《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添加了动画效果,解析每一幅画作的细节。如《烘炉观雪》中的步摇、貂皮帽,《持表对菊》中董其昌的书法,《倚榻观雀》中酸枝木嵌大理石罗汉床,《消夏赏蝶》中的冰梅纹纱团扇,大部分在故宫博物院中都有类似的藏品。而每一幅画中人物的发式也有详解,如结鬓式梳编发法、盘叠式梳编法、回心髻等。这些创新拉近了受众与文物及故宫博物院的距离,对中国艺术与美学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湜.同治、光绪朝如意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6):99-115,159-160.

  作者:刘静怡

上一篇:公益广告语篇多模态隐喻

下一篇:脱贫故事公益广告设计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