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5-04-30
“掠夺性期刊”一词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馆员Jeffrey Beall于2010年首次提出。2018年,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研究人员、出版商、政策制定者和图书馆等各界代表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峰会,就掠夺性期刊定义达成共识,即“以牺牲学术利益为代价,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实体,其特点是提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偏离最佳编辑和出版实践、缺乏透明度、激进的征稿手段”。
从更详细的专业角度来看,掠夺性期刊是指那些倾向于发表低质量科学研究和缺乏优秀编辑指导的期刊。它们可能会使用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以及过度的诱导举措,并向没有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的论文收取出版费用。这类期刊首要目的是获取利润,往往向大量科研人员广撒邮件,宣称自己是正规的国际学术期刊,拥有专业的编辑编委、公正的同行评审以及很高的影响因子,还能帮作者实现论文的快速发表。然而在作者投稿后,不会严格评审,而是在收到论文后的短短几天内便通知作者文章被录用,同时索要高昂的文章处理费。
此外,掠夺性期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1.掠夺动机:优先考虑出版社自身经济利益,牺牲学术利益。
2.欺诈策略:具有欺骗、隐瞒、误导的主观意图和信息行为,无透明度,强制收费,发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不考虑质量,冒充非盈利性实体,没有出版道德和科研诚信的承诺。
3.出版失规范:不遵守编辑和出版规范,为作者提供“更快”“更省力”的出版流程,导致产出大量虚假、不可靠、低质量的学术内容,如伪期刊或虚假网站、虚假编委、虚假同行评议、投稿系统过于简单等。
4.市场失底线:不提供行业标准服务,在市场上为抢占稿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出版承诺,甚至危害国家政策和社会利益,稿件范围宽泛,保证稿件快速通过同行评议、出版,欺骗学者加入编委会或者参与同行评议。
选择论文发表期刊时,一定要避开掠夺性期刊,防止因论文问题错过职称评审,甚至是被列入职称人员黑名单。
下一篇:多肽方面文献7篇,选刊都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