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7-13
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城市管理论文认为这也是提升未来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突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的重点。为了开发创新低碳技术,我国城市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成熟技术,引进国外实践的成功技术虽然成本较为低廉,但是却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不能长期持续的促进城市的低碳化发展,这只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过度途径;最重要的是我国要通过自身的原始积累和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开发一些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成效的低碳技术,同时进行相应的长期持续发展策略,重点突破我国传统的重化工业阶段的重化工业能耗的新技术。
《城市管理与科技》办刊宗旨:服务决策,指导工作,传播知识,便利市民;读者对象: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交通、城市水务、公用事业、邮政电信、文物保护、城市安全等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的管理、科研、教学等人员,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以及关注城市管理的市民。
摘 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自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用而生,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文章综述“低碳”的有关理念,结合英国和日本等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适宜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并彰显低碳城市理念的道路,重点以能源结构低碳化、经济结构低碳化、社会发展低碳化以及技术发展低碳化为突破口来探索未来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6-0022-04
1.低碳城市的理念演变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①为了突出低碳理念的重要性,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随后日本环境部也发布了“低碳社会”的规划草案;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学者也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进行理论探索,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生活方式、以低能源消耗获得最大产出等方面已经达成了对低碳城市发展途径的共识,但是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提出全面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论和模式。
1.1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报告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②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划。③
1.2 “低碳城市”理念的提出
自英国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向已经成为向低碳型经济转变。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2007年日本环境部发布了“低碳社会”的规划草案,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三个原则,即: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量;大力提倡物尽其用的节约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积极引导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的转变;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低碳城市进行了研究。付允、汪云林等学者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内部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转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突破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运行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胡鞍钢认为,在我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和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⑤
由此可见,低碳理念贯穿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两者之间也有紧密联系;低碳经济强调生产方式的转变、新技术的应用及新产品的推广,而低碳城市则侧重于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但两者的目标都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降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碳足迹。
综上所述,本文中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理解为:低碳城市是在保证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转变生活行为方式和消费理念,有效减少碳排放和降低人类活动碳足迹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此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低碳城市不是以发展为代价换取保护环境的模式,而是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来综合考虑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次,低碳城市的实现最终还要通过城市经营和居民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
2.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2.1 我国低碳城市的实践探索
中国政府是第一个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⑥我国“九五”计划明确规定将以后每年的节能降耗率定为5%左右,同时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此,我国以上海市、河北保定等为首的部分城市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指导,结合城市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表2-1)。
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我国的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列选为首批试点建设低碳城市。
以河北省保定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尝试为例,在加快推进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定市确定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并重的发展观念,努力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活动以低碳生活为基本理念,城市规划以低碳社会为建设宗旨,符合我市发展现实及适宜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⑦同时,为了提升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探索的重要性,保定市还在“十一五”规划上确立了减少碳排放量的具体目标:“到2010年,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争取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2.2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2.2.1 伦敦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自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也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向;为推动英国社会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先驱者,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私营组织——“碳信托基金会”⑨,该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联合政府公共部门与各类企业,筹资发展低碳环保技术和实现减少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尤其以伦敦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为例,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伦敦”的建设计划,突出表现为政策层面上于2007年颁布的《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表2-2)。
2.2.2 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顺应全球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为应对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新的发展策略,即所谓的“福田蓝图”,该发展策略中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长期总目标是“至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现在减少60%~80%”。为了彻底落实“福田蓝图”这一发展策略,2008年7月29日,日本内阁会议讨论通过了根据此蓝图设计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具体措施,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下页图2-1)。
3.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城市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带,城市内部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60%,城市居民人均消耗量是农村人均能源消耗量的3倍之多(2007,庄贵阳)。目前,我国城市总数为661座,城镇居民人口为5.6亿人,据预测,到2020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伴随着城市人口将增长到8亿至9亿。所以,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及改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的重点。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建立以“三高三低”即高效率、高产出、高效能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引导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创新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⑧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而实现低碳城市的发展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各个方面,在此将重点阐述以能源、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为支撑的低碳化城市发展实践探索。
3.1以能源为支撑的低碳化发展探索
我国现在基本上是以传统能源即煤炭、石油等为主导地位的能源消费结构,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清洁型新能源,改变传统的能源供给结构,从煤炭能源向低碳能源及新能源转变,以此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和零碳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煤炭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国家来说,短期内实现这一转变对于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却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研发碳减排及碳中和等高科技技术,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及合理利用。此外,充分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等清洁型能源,逐步提高新型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努力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5%的发展目标。
3.2以经济为支撑的低碳化发展探索
经济结构决定着能源的消费结构,由此也部分影响着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我国,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来讲,它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三产业之和,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能耗结构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基本上相似,第一产业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却表现为先降后增的趋势,第三产业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图3-1)。
产业结构影响着能源消耗结构和能耗强度,由此看来,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所在。而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总量,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从经济结构上实现低碳以及高效的发展。
3.3以社会为支撑的低碳化发展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生活的消费需求量和需求种类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能耗量的不断增加。
在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和精神、娱乐享受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的承载力,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持续恶化。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用电器的普及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是追求生活的便利化和舒适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诸如电冰箱、洗衣机以及空调等家电的普及化,而这便加重了城市碳排放量。其次,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城市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这也增加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交通距离,但相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却相对滞后,就使得私家车的使用量不断上升。
由此看来,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就要改变以往的高消费的生活消费方式。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力度,鼓励居民出行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量,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消费生活方式,选择清洁型产品,提倡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消耗品。
3.4以技术为支撑的低碳化发展探索
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就要有推动低碳化的技术来支撑,低碳技术主要是指能够有效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涉及到电力、交通、化工、汽车等行业部门。在发展“低碳技术”⑩方面,英国重点研究、开发和示范供暖与能源分布、大规模使用清洁发电、可再生电力、化石燃料发电和碳捕获与存储、核电、低碳交通及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欧盟于2007年12月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启动计划,重点是大型风力涡轮和大型系统的认证;欧洲太阳能启动计划,重点是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集热发电的大规模验证;欧洲生物能启动计划,重点是在整个生物能使用策略中,开发新一代生物柴油;欧洲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启动计划,重点是包括效率、安全和承受性的整个系统要求,验证在工业范围内实施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厂的生存能力;欧洲电网启动计划,重点是开发智能电力系统,包括电力贮存;欧洲核裂变启动计划,重点是开发第IV代技术。
4.问题展望
现阶段,低碳城市在国内外理论界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其基础是创新利用低碳技术体系、低碳能源结构以及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向“低碳式”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而城市能否在未来步入发展的前沿,能否积极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适宜人居的低碳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应对能力;由此看来,如何探索尝试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转型模式,成为理论与实践上的关键所在,在未来也将处于学术问题的讨论前沿。
上一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