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9-07-15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网络审丑文化;泛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作为新媒体使用最广泛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考验。形形色色的信息不仅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当网络审丑出现泛化,不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更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更是网络思政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1网络审丑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1.1何为审丑
丑与美是一对矛盾,两者性质相反,相比较相对应而存在。相对于“美”而言,“丑”意味着否定、不和谐,它的特征和表现是不合常规、怪异、错位等。“审丑”和“审美”是主体对个体的特点、现象等进行鉴赏和判断的感性活动过程的综合。“审丑”,指的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形成的有关于丑的判断、概念、推理等的总和,原本是指对丑恶现象及其本质的感知而形成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以丑为美”、“趋丑避美”的审丑文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性产物,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民众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正确的审丑可以帮助人们以否定的形式和反向的思维去审视大众文化的负面情趣和负面价值,最终促使人们对现实提出质疑、提出抗议的过程。[1]无论是审丑还是审美,本意都是使人们更好感受、学习和倡导“真善美”,辨识、反对和批判“假恶丑”,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1.2何为网络审丑文化
网络“审丑”现象则是审丑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审丑”开始称为“恶搞”:即Kuso(日文“可恶”),源于日本网络游戏,起初有搞笑、讽刺和恶作剧的涵义。[2]网络的发展使得“恶搞”之风快速传播和流传。网络审丑文化是指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快速获得大量注意力资源的,以颠覆传统主流美感标准的、怪异的、不合常规的、非理性的人或事物为代表的社会亚文化。”[3]
1.3网络审丑文化的泛化与异化
“审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审美”的一种补缺,是通过“丑”的艺术形式从反面映衬、强调、说明和展示“美”。而当人们素养不够或者处于展示个性、追求新奇等心理时,审丑文化走向以丑为美,也就是审丑文化的“泛化”与“异化”。网络审丑正是这样一种情况,通过互联网络发布个人或他人,包括名人的恶俗、低俗、媚俗、雷人、夸张等图文、视频,甚至恶搞名人、名作,哗众取宠,从而吸引民众注意力、获得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的颠覆,对主流文化造成了较大冲击。网络“丑星”的表现不仅扭曲了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且随着事态的泛化,网络审丑出现了大众化、庸俗化、消费主体年轻化的趋势。[4]甚至在各网络直播平台,出现了未成年人参与媚俗直播的现象,未成年人不仅观看直播表演,更直接参与直播,内容涉及未成年人谈论怀孕心得、未成年情侣“秀”恩爱等情况。当网络审丑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追捧的热点,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审丑意识、科学的审丑能力,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无法正确、理性判断和应对网络审丑文化,审丑就慢慢把变成了一种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和反思的社会现象。
2网络审丑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1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冲击
网络“审丑”的流行出现了一批“审丑”偶像,这些所谓“偶像”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快速流行成为“网络红人”。部分大学生迷恋和追逐“网红”,从形象打扮、肢体语言等学习、模仿“审丑”对象。客观地说,大学生对“审丑”偶像的追逐和模仿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大学生的个性。但是当大学生出于投机心理,追求“成名要趁早”,认为只要暴露丑态,不用花大气力,就能在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获得超值的回报,其价值观出现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此外,社会审丑文化还有反规范化倾向,容易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使大学生出现判断能力弱化,道德认知偏差,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大学生追求从“审丑”文化中带来的刺激,从而导致面对现实的道德冷漠。[5]
2.2使大学生的德行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审丑”强调的是以丑见美。然而网络“审丑”只是单纯的以丑论丑,甚至以丑为美,缺少对于美的价值的追求,对大众产生的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网络上各种恶搞视频和各种直播,宣传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散布炫富、追星、崇洋甚至精日的负面信息,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背离了传统美学的“审丑”意义,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造成了冲击,甚至是一种颠覆。它所反映和崇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德行的养成。
2.3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审丑文化的盛行和传播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传播的兼容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网络的低门槛、高覆盖率,网民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释放个性,展示个性,甚至皆有谩骂、嘲讽、侮辱等手段宣泄个人情感,释放压力,网络丑星和媒体、商家推波助澜,积极涌入,不惜突破道德责任的底线博取民众的关注,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这不仅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利于培养人格健全有理想有道德的大学生。大学生是网络使用最广泛的群体,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主力军,在网络审丑文化的冲击下受到的不良影响最大。青年大学生如果沉溺网络审丑文化,必然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围观,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现象、负面观点、错误言行缺乏正确的判断,没有个人主张和正确价值导向,盲目跟风、肆意传播,不仅成为审丑文化的受害者,还成了这些不良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还有学生受到审丑文化的影响,成为这些审丑文化拥豸。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还影响其学业与心智成长。[6]
3自媒体时代应对网络审丑文化的对策建议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更要关注大学生作为“网络主播”对网络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大学生在网络建设和传播中的主体作用,消除网络审丑文化的负面作用,建设清朗网络。(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系统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文明使用网络。高校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原则;要在社会上深入、持续、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主流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要统筹社会资源,系统开展审美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美”的宣讲人和代言人。(2)建设教育平台,辨证地系统地处理好美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网络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和时空超越性的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以及网络直播的新特性,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设“移动课堂”巩固和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积极开发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素材,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要系统开展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3)完善网络监督机制。高校要建设大学生网评员、舆情信息员等学生主体的网络监督队伍,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督,加强对网络平台和平台内容的监管和督查,出台并实行必要的网络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利用经济杠杆和法律规范多管齐下净化网络空间。(4)发挥高校育人职能,加强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把现实文明与网络文明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全覆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高度重视网络审丑的负面影响;既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值观,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能正视和抵制网络审丑文化的不良影响;既要树立文化自信,也要正视网络审丑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掘和建设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网络文化作品,引领社会文化潮流。
参考文献
[1]丁慧民.网络“审丑”泛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0-124.
[2]谢晓娟,郭安宁.从四个自信的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52-56.
[3]梅萍,罗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4.
[4]陈美玲.网络审丑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杭州市滨江高教园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184-185.
[5]黄高锋.社会“审丑”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5(6):30-32.
[6]丁慧民,潘陈钰.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梳理及现实反思,人民网.
作者:朱韬琼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上一篇: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意义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