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核心论文 > 哲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哲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0-05-0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学理支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理论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根柢,“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想源泉。哲学视域下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人文关情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注重陶冶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主体化新媒体教育平台。

哲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支撑;哲学根柢;思想源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学理支撑

  1.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正式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许多重要著作中系统的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1],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所需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使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那时,束缚人们才智充分自由和多方面发展的旧式分工才会归于消失。在社会控制生产资料的条件下,“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前提是全面发展教育,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人。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确定大学生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的理论基础。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思想

  政治教育的哲学根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时,社会意识又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上层建筑,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既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反过来影响和控制社会物质条件。因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提供了严密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供了哲学根柢。

  1.3“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在经典著作中做了深刻的剖析。第一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而动物的劳动是本能性劳动;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和发展,是因为人的创造性劳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第三个马克思还提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的观点,突出了生产关系,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历史性”;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心理,通过交心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动态,通过思想交流和心理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理服学生,还要做到以情感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尊重、信任,对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道德立场的认同、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实践欲望。不仅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和带有催化性质的良好氛围,又是受教育者内化、践履思想道德内容的推动力量。同时还是受教育者从认知式的德育向信仰型德育转化的中介”[5]。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凸显情怀,首先应在理性层面唤起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其次在情感层面,再高度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灵沟通。

  2.2注重陶冶教育

  教育者通过创造有教育意义的情境进行组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自觉性和影响持久性等特点。陶冶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陶冶三种方式。人格感化主要是指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道德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教育力量都无法能替代的。教师的人格涌现出教育的力量,灵魂必须用灵魂来塑造,人格须用人格来熏陶。在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创设一个优美、整洁、干净、舒适的物质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另一方面,提供一个自由、民主、多元化的软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再者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己的良好作风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通过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教育。比如,开展的价值观教育是就是为了发展和提升学生完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与人的创造精神、自我提升以及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一致,而大学生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多种新生文化感兴趣,他们对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的显性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局限。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的一种方法,具有教育功能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内隐性、教育方式的熏陶性等诸多特点。正由于隐性教育的优势,才使得隐性教育在情感陶冶、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备受推崇。由此看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具有自身优点,且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而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性效果应该是二者的结合。首先要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渗透式教育既包含了显性教育又包含了隐性教育,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手段,借助语言、文学、课件、网络等工具,从而对学生进行熏陶,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能够接受“三观”问题,确保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其次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隐性教育中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通过四者对学生进行熏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结合的最好结合形式。再者是注重实践活动这种显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三观”: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主要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三支”及多种兴趣活动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树立正确的“三观”。总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要做到显性教育中包含着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中包含着显性教育,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切实提高”三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4构建立体化新媒体教育平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QQ、论坛、微博、贴吧等形式,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传播、阅读,并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立体化新媒体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共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戴先英 单位: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信息化手段在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应用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机器人工程的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