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25-06-25
广西中医药大学蓝婷婷、赵兵菲、吴传梅、梁潘、杨楚楚、谭小姚、汝梅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专业期刊《中药材》2024 年第 03 期上发表了题为《夏枯草 PvHPPD 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桂科 AD19245087)、2021 年及 2023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600036、S202310600141)共同资助完成。
夏枯草作为常用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备受关注。此次研究旨在克隆分析夏枯草中对羟基苯丙酮酸双氧化酶基因 PvHPPD,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与纯化,为深入探索对羟基苯丙酮酸双氧化酶的生物学作用筑牢根基。
研究团队基于夏枯草转录组数据库,借助同源比对和电子克隆技术,成功获取 PvHPPD cDNA 序列。通过精心设计引物,对 PvHPPD cDNA 进行扩增,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将 PvHPPD cDNA 序列连接至 pMAL - c5x 载体,融合麦芽糖标签后,转化至 BL21 (DE3) 表达菌中。经 IPTG 诱导,实现了蛋白表达并完成纯化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PvHPPD 的 cDNA 序列长度为 1850bp,其中 ORF 序列长 1452bp,编码 483 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为亲水性非跨膜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基因具备 HPPD 蛋白特有的保守结构域,保守区域大多集中于 C 端,N 端则变化较多。系统进化分析指出,PvHPPD 基因表达蛋白与唇形科植物聚为一组,且与虎尾紫苏的同源性高达 85%。体外蛋白表达实验发现,该蛋白在上清液和沉淀(包涵体)中均有表达,且沉淀中的表达量更为突出。
该研究成功获得 PvHPPD 基因,清晰掌握了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体外表达体系。这些成果为后续深入研究 PvHPPD 基因,及其在迷迭香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此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夏枯草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也为中药材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据悉,该论文在网络平台上阅读次数达 23 次,下载次数高达 280 次(网刊及 cnki 下载次数总和),论文刊载于《中药材》第 581 - 586 页。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中药材相关研究,此次夏枯草基因研究成果是团队在该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此前,团队在肉桂、八角等 “桂十味” 及区域特色道地药材的品质形成与调控机制等方面已开展诸多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
下一篇:采供血工作中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