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6-24
本篇妇产科论文通常因为护理不当、无菌技术缺失,使术后引致腹部切口并发症,例如: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使女性身心以及生理机能、身体康复等深受影响,所以必须严格实施护理,提升护理标准[4]。本文,妇产组的护理效果(显效率+ 有效率,95.24%)比对照妇产组(显效率+ 有效率,59.09%)好,P < 0.05。全面护理将护理细分成阶段实施,使得腹部切口于手术周阶段均得到照护,可提升切口的甲等愈合率,防治切口感染能力强,应予以推广。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创刊于1985年,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主办的全国性妇产科学技术类期刊。自创刊以来,得到全国妇产科专家、学者的热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始终坚持“面向临床,突出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妇产科临床医生诊治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指导性强、覆盖面广,发行量位居国内同类期刊的首位。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妇产科学计划生育类核心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护理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相应方法与体会。方法 随机将43 例行腹部切口手术者分组:妇产组(21例)与对照妇产组(22 例)。对对照妇产组行常规切口护理。对妇产组行全面切口护理,并比较妇产组与对照妇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妇产组中,术后4d 到13d,2 例脂肪液化,1 例切口感染。在对照妇产组中,5 例脂肪液化,9 例切口感染。妇产组的护理效果(显效率+ 有效率,95.24%)比对照妇产组(显效率+ 有效率,59.09%)好,P < 0.05。结论 全面护理将护理细分成阶段实施,使得腹部切口于手术周阶段均得到照护,提升切口的甲等愈合率,防治切口感染能力强,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腹部切口;切口感染;护理;全面;防治感染;基础护理
腹部切口手术为妇产科之中的重要医治手段,妇女生理机能的特殊性以及妇产科病症的特殊性,使切口愈合程度被确定为断定术后康复程度的决定性指标[1]。本院2011-03-09 到2013-02-09 妇产科中需做腹部切口手术者43 例,护理方法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人资料
本院2011-03-09 到2013-02-09 妇产科中需做腹部切口手术者43 例,年龄:24 岁到65 岁,手术类型:4 例异位妊娠;2 例宫颈癌根治术;6 例子宫次全切术;6 例子宫全切术;25 例剖宫产术。并发症:2 例肥胖,3 例贫血,2 例糖尿病,1 例体质消瘦。随机将43 例行腹部切口手术者分组:妇产组(21 例)与对照妇产组(22 例)。对对照妇产组行常规切口护理。对妇产组行全面切口护理,护理内容:术前护理(基础护理、健康宣导、饮食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基本护理、中药外敷、红外线热疗以及健康宣教)。随后,比较妇产组与对照妇产组的护理效果。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妇产组
对对照妇产组行常规切口护理。
1.2.2 妇产组
对妇产组行全面切口护理。
术前护理:
(1)基础护理。身体皮肤以及衣物用品、被罩、床单要清洁。行常规机能检测,对生命体征、身体温度予以观察。发现身体异常,则通报医师。此外,予以备皮,经松节油棉签对肚脐孔给予清洁。术前1d,还应当淋浴更衣,避免感冒、受凉。
(2)饮食护理。饮食原则:多餐少食、低脂肪、能量适中以及低膳食纤维。术中护理:遵循彻底止血、无菌操作、减少电刀次数的原则,以防脂肪组织因为反复切割而破损。在缝合之前,当对纱布、生理盐水、器械等予以核对,以防生理盐水指标不够,以防物品于腹腔遗留。
术后护理:
(1)基本护理。身体皮肤以及衣物用品、被罩、床单要清洁。对切口严密观察,对于有并发症者(贫血者、肥胖者、水肿者等)要对敷料位置予以观察,看液体渗出与否、皮肤红肿及温度增高、发硬与否,若存有红肿、皮温高等状况,当及时向医师通报。
(2)健康宣教。对有效咳嗽予以教导,对咳嗽动作与保护切口的同时执行予以教导,以防切口伤裂,伤害身体。此外,还当对排便、蹲下及蹲起、翻身等动作予以指导,以防腹压增高[2-3]。
1.3 统计学
统计软件:SPSS12.0, 给予X2 检验。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成效
在妇产组(21 例)中,17 例(80.95%)显效;3 例(14.29%)有效;1 例(4.76%)无效;在对照妇产组(22 例)中,9 例(40.91%)显效;4 例(18.18%)有效;9 例(40.91%)无效。妇产组的护理效果比对照妇产组好,P < 0.05。
2.2 并发症
经护理,在妇产组中,术后4d 到13d,2 例(9.52%)脂肪液化,1 例(4.76%)切口感染。临床表现:切口带有渗出物(脓性、淡黄色),切口疼痛,合并轻度发热,皮肤发红且肿胀,咳嗽。未感染者20 例,且切口愈合(1 级甲等)。在对照妇产组中,5 例(22.73%)脂肪液化,9 例(40.91%)切口感染。未感染者13 例,且切口愈合(1 级甲等)。
上一篇:医药师范例医院药剂管理新形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