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医学核心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疗

临床医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疗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10-20

  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与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有关,如年龄、饮酒以及吸烟等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胃黏膜功能越来越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损伤,使CAG发病率大大提高。在临床上,对患者的CAG的治疗首选方式仍然是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是由郑州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消化专业学术期刊,月刊,A4铜版纸印刷。主要收录研究原著、研究快报、经验交流、短篇报道、先进经验与教训、新药介绍和评价、临床病理讨论、会议纪要、文献综述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等各类学术性文稿。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摘 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特点及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30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在30例患者中,Ⅰ级患者8例(26.6%);Ⅱ级患者16例(53.4%);Ⅲ级6例(20%)。患者中肠上皮化生轻、中度Hp感染者占28例,重度Hp感染者2例。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有关,胃镜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对胃镜诊断具有肠上皮化中度及重度Hp感染者,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治疗CAG有主要意义。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常见胃部疾病,引起CAG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以及嗜好烟酒茶等。在CAG临床检查中分析,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是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对调节肽、胃肠激素以及生长因子的条件,从而改变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活化的抑制[1]。一般来说,CAG在临床上已经作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为了防止胃癌的发生,需对CAG进行积极诊断及治疗。文章对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CAG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消化内科自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胃炎患者134例,按中华消化学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确诊为CAG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2岁,平均55.4岁,患者病史0.5~13年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22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胸闷与嗳气,16例患者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缺铁性贫血,21例患者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等。CAG发病部位:胃窦20例,胃体及胃窦6例,胃底1例,胃角3例。患者萎缩程度:轻度14例,中度15例,重度1例。

  1.2 诊断方法:CAG的临床检查主要采用胃镜,并对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取胃体部、胃窦部、大小弯部各取1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查Hp抗体。

  1.3 治疗方法:本文对Hp的抑制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奥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1 g,2次/d:阿莫西林0.5 g,2次/d:连服2周)。对胃动力失常与胆汁反流的治疗采用餐前30 min服用潘立酮10 mg或服用西沙必利5 mg(3次/d);胃低酸或无酸时治疗采用饭前服用5~10 ml 10%稀盐酸与胃蛋白酶合剂10 ml,同时服Vit C,3次/d;对伴有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常采用饭后服用胃必治与得必泰,1~2片/次,3次/d。

  1.4 疗效判定:痊愈:患者胃镜复查黏膜炎性反应明显好转,病理学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显效:胃镜复查黏膜炎性反应好转或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学检查慢性炎性反应减轻1个级度以上;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患者病情恶化[2]。

  2 结果

  在30例患者中,Ⅰ级患者8例(26.6%);Ⅱ级患者16例(53.4%);Ⅲ级6例(20%)。患者中肠上皮化生轻、中度Hp感染者占28例,重度Hp感染者2例。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7例,伴肠化(中、重度)、症状无显著改变2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症状及胃镜组织修复不明显1例。5年随访出现癌变1例。

  3 讨论

  CAG是常见的慢性胃炎的一种,也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患者发病率高、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是胃癌发病的前兆。有资料表明,临床上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中八成以上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由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胃炎的主要模式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因此CAG的临床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胃镜检查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主要诊断手段,尽管现代医学的长足发展,内镜检查更加清晰与准确,但对CAG的确诊仍需结合活体的病理学检查。从肉眼观察看,CAG诊断与病理的仅有4~8成的符合。患者的胃黏膜的分布,其肠化、萎缩甚至幽门螺杆菌都呈不均匀分布,一般呈灶状分布,也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来说,在病理学检测中发现胃体有萎缩,及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

  从本院患者临床结果来看,本组30例病例均吸烟或者是饮酒较长的时间,患者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偏大。对患者的内镜检查结合活体检查,对CAG的诊断更加准备和细致。另外,有临床资料表明预防CAG,可在早期根除Hp的干扰,同时对CAG的发展也起到稳定作用。临床上对CAG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对患者进行食疗,这需要患者日常生活家属的配合,科学饮食,可以消除或消弱攻击因子以及增强对胃黏膜防御。

上一篇:药师职称论文黄连素药性与功效

下一篇:外科护理论文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护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