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 >医学核心论文 > 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有何效果

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有何效果

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8-11-20

  目的 探讨温针灸在治疗寒湿腰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我院针灸科收治的80例寒湿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疼痛评分情况(VAS)。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17±0.51),对照组VAS评分为(5.3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可明显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健康世界

  腰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类型主要包括寒湿腰痛、肾虚腰痛、湿热腰痛及瘀血腰痛等类型,其中,寒湿型腰痛是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具有病情缠绵、易反复的特点[1],临床治疗相对困难。本文旨在探究温针灸在治疗寒湿腰痛的应用价值,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针灸科2011年1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80例寒湿腰痛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4~53岁,平均(47.2±4.3)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4±0.7)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1例,腰肌劳损者9例;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1~55岁,平均(46.8±3.9)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1.6±0.4)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3例,腰肌劳损者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寒湿腰痛的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急性发病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排除标准:严重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晕针者及对灸烟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神经功能障碍者;痛觉减退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者;重度骨质疏松患者。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实施温针灸治疗,取穴:关元俞、大肠俞、肾俞、气海俞、命门、腰阳关、环跳、委中、承山、夹脊穴、阿是穴,并将两个沙袋置于患者双侧脚踝下,使其下肢放松。方法:患者俯卧位,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以28号毫针垂直进针,腰部夹脊穴进针深度约2寸左右,环跳穴则进针3寸左右,进针后运用提插捻转补泻等手法使针感传至足心,其它诸穴则以常规深度进针。得气后将4 cm长的艾条点燃插在针柄上实施温针灸,每个穴位2~3壮,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中间休息2 d。

  对照组:常规选择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秩边、阳陵泉、昆仑、承山等穴位,嘱患者俯卧位,并将两个沙袋置于患者双侧脚踝下,使其下肢放松,75%酒精常规局部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等方式或向足心方式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每次30 min,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束1个疗程后休息2 d,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5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效果及疼痛评分情况(VAS)。①疗效评价[3]:痊愈:直腿抬高>70°,脊柱侧弯消失,脊椎活动度正常;显效:直腿抬高<70°,脊柱侧弯基本消失;好转:直腿抬高<30°,脊椎活动度较治疗前部分纠正,抬腿和脊柱活动度仍部分受限,偶有疼痛;无效:上述临床体征无好转,症状和疼痛无改善。②疼痛程度分级标准[4]:采用直观模拟标度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0~10数字标尺表示疼痛强度;“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极度疼痛。

  1.6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腰痛是指以腰骶部、骶髂部或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可伴有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是目前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部分地区的发病率可高达80%[5],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腰部急性扭伤或慢性损伤所致。

  3.1 寒湿腰痛与经络

  中医认为腰痛属于“痹证“的范畴,其发病多与虚、邪、瘀及劳损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邪主要是指风、寒、湿等邪气,由此引发的腰痛称之为寒湿腰痛。寒湿腰痛是腰痛中的常见类型,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气经肌腠、经络入侵腰肾,致使腰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针灸治疗当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基本治疗大法。本病常常导致患者行走不变,且对于气候变化敏感,阴雨及潮湿天气疼痛尤为剧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是机体督脉、膀胱经、带脉、肾经循行之道,故而腰痛与肾脏及经络的关系密切。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经络闭阻,气机郁滞或气血运行不畅均可引发腰痛,而针灸具有活血通络、运行气血之功效,可直至病所。

  3.2 温针灸

  温针灸又可称为针上加灸、传热灸、针柄灸、烧针尾等,是中医针刺疗法中的一种。此法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在针柄上插艾绒团或插一寸长艾条段 , 或者在针上先套上姜、蒜等物后, 再插艾条段施灸, 主要是使燃烧的艾所产生的热通过针的热传导调节人体的温度, 改善气血循环,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毫针镇痛的原理基础是人体脏腑经络学说,由于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诸多经络相互联系,当针刺某些穴位时会对机体全身的经络、穴位产生宏观的调控作用,使机体气血运行通常,故而止痛。西医则认为针灸可引发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继而实现其治疗功能[7]。

  艾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式之一,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包春辉等[8]通过研究显示,艾灸能够通过抑制肠道炎性反应、促进病变局部组织修复和/或功能改善、提高痛阈及调节中枢/病变局部神经介质等机制来抑制内脏痛。戚莉等认为,艾条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可以使局部的温度升高,能够扩张血管,从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以减轻炎症的水肿,具有活气血、通经络、散寒湿的效果,艾灸镇痛是一种多通路、多水平的综合过程[9]。

  3.3 取穴解析

  本研究过程中选择关元俞、大肠俞、肾俞、气海俞、命门、腰阳关、环跳、委中、承山、夹脊穴、阿是穴等穴位作为针刺穴位,关元俞为膀胱经腧穴,是府腹中湿热之气进入膀胱经的通道,刺之可鼓动热气上行,温煦腰部肌肉、腠理,祛除寒邪;大肠俞亦为膀胱经腧穴,位于督脉旁开1.5寸处,刺之可理气通经;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肾脏与膀胱经精气相交之处,主输送寒湿水气,以温针灸法刺之可达温煦经络、散寒除湿之功;气海俞亦为膀胱经腧穴,主湿热水气,刺之可外散腰腹内部之热以温煦腰部肌肉,驱寒除湿;命门为督脉要穴,乃肾脏精血汇集之处,可接续督脉气血,刺之可益肾添精,鼓动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畅达经络;腰阳关为督脉腧穴,刺之可推动阳气运行,主腰骶疼痛、下肢麻痹等;环跳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是胆经水湿化为阳气之所,故而此部阳气充足,刺之可鼓动阳气运行,温煦机体,主祛风化湿,强健腰膝;委中穴属太阳膀胱经,是膀胱经湿热水汽聚集之所,主腰背痛、下肢痿痹;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刺之可运化水湿,固化脾土;夹脊穴、阿是穴为局部取穴,针刺之可通经活络,止痛散邪。实施温针灸治疗,诸穴合用可达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诸穴当中以腰部夹脊穴、阿是穴配合膀胱经上的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符合中医针刺的远近相配法,主治腰痛且影响下肢运动者。本研究当中实施温针灸疗法较常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且止痛效果明显增强。韩彬等[10]通过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痛亦获得良好效果。周晓平分析认为,寒湿腰痛的针灸治疗当以散寒祛温、温通经络为治疗原则,取穴当以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11],这与本研究的取穴方式相同。

  阅读期刊:健康世界

  《健康世界》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以都市女性为主要目标读者的时尚健康类杂志。杂志自1993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传播健康知识,传达健康理念,倡导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

上一篇:不孕症微创手术如何治疗

下一篇: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有何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