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核心期刊目录查询发布时间:2016-05-27
本研究应用华蟾素胶囊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对骨转移癌骨痛的止痛效果明显高于单纯放疗患者,而且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少放疗白细胞减少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针对华蟾素胶囊的止痛作用进行探讨,未对其抗肿瘤作用进行观察的原因主要考虑此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多,且大多数研究均得出较为肯定的结果,所以未对其进行重复。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是由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2009年9月创刊,季刊,目前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检索权威工具全文收录。
【摘要】 目的:观察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骨痛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
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本院肿瘤科并住院接受治疗的95例骨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9例和放疗组46例。联合组患者给予华蟾素胶囊配合骨转移灶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组单纯予以骨转移病灶放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止痛疗效、生活质量变化及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放疗组的76.09%,生活质量提高率38.78%明显高于放疗组的19.57%,WBC减少发生率18.37%明显低于放疗组的3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HGB及PLT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疗法治疗骨转移癌骨痛可明显提高止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血液学副作用的发生率。
【关键词】 华蟾素胶囊; 放射治疗; 骨转移癌; 骨痛
骨骼为晚期恶性肿瘤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的发生常见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肾癌等,骨转移癌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骨疼痛,严重时可发生不良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及骨髓压迫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众所周知,骨转移癌的治疗策略主要为积极控制原发病,缓解或消除骨痛,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避免进一步骨质破坏,提高生活质量,尽量延长生存期[2]。而临床治疗中,放射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进行干预,但对于中成药治疗骨转移骨痛的研究较少,华蟾素胶囊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对癌性疼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中成药华蟾素胶囊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经过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反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本院肿瘤科并住院接受治疗的95例骨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放疗组,联合组49例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39~72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肺癌26例,乳腺癌15例,前列腺癌8例;放疗组
4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肺癌29例,乳腺癌13例,前列腺癌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KPS评分、骨痛程度、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肿瘤的定性诊断均有病理学客观结果证实;(2)骨转移的诊断通过病理、CT或PET-CT、MRI以及X线等手段确定;(3)Karnofsky功能状态(卡氏,KPS)评分≥60分,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4)骨转移病灶存在骨痛症状患者;(5)无放射治疗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1)近2个月内接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其他积极抗肿瘤治疗的患者;(2)近1个月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近24 h内应用止痛或镇静药物的患者;(4)经病理证实存在第二肿瘤的患者;(5)心、脑、肾等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患者;(6)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结果明显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的骨转移病灶均接受相应的放射治疗,治疗前根据X线平片、螺旋CT、核磁共振、PET-CT或者骨扫描影像学检查确定具体的骨转移病灶,在模拟机下进行定位,并设定局部照射野。应用6MV-X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体外照射治疗,照射野的选择根据骨转移的部位、浸润的深度以及肢体功能状态等情况具体进行确定。椎体骨转移患者选择照射野的原则为病灶左右旁开椎体外侧缘2 cm,范围必须达到病灶上下至少一个无明确转移灶的椎体,扁平骨转移灶的照射野范围为整个扁平骨,其他骨转移病灶照射野均必须覆盖病灶周围至少3 cm的范围。常规分割DT:2 Gy/次,5 d/周,总量40 Gy/4周。
联合组给予华蟾素胶囊联合放射治疗,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的用法:口服,0.5 g/次,3次/d。放疗组单纯予以骨转移病灶的放射治疗。治疗4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根据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给予相应的止吐、抑酸、补液、保肝等对症措施。治疗期间如未出现明显的病情变化情况下每周至少抽血行血常规检验一次,放射治疗前后均需进行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检查。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疼痛分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TO)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分为4级[3]。0级:无疼痛感;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可以忍受,平卧时无疼痛,睡眠不受疼痛的干扰,正常生活不受影响;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无法忍受,静卧痛,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睡眠受到干扰;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迫切要求镇痛药物干预,睡眠受到严重的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被动体位。
1.5.2 止痛效果评价 (1)显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两级及以上者;(2)有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一级及以上,但尚未达到两级者;(3)无效:疼痛分级标准下降小于一级、无变化或上升者[4-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3 生活质量评价 根据卡氏标准进行评价[6],治疗后KPS评分增加≥10分者为提高(CR),KPS评分减少≥10分为下降(NR),增加或者减少幅度<10分者为稳定(SD)。
1.5.4 血液学毒性 参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对血液学毒性进行分度(0~Ⅳ度)[7]。本研究主要评价的血液学毒性指标为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PLT),本研究放疗主要对骨髓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止痛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放疗组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26,P=0.03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高率为38.78%,明显高于放疗组的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426,P=0.040)。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305,P=0.581),见表2。
2.3 两组患者Ⅰ~Ⅳ度血液学毒性发生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者的WBC减少发生率18.37%明显低于放疗组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HGB及PLT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躯干骨,其次是肋骨、股骨及肱骨近端,有研究显示,60%~84%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骨受累,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导致患者顽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8]。疼痛也成为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癌痛较为明显地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9]。骨转移骨痛的发生机制为代谢以及生物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癌细胞转移到骨后,不仅自身增值,而且还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ECF、IL-1等以促进进一步增值的目的,同时这些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破坏和骨吸收,使骨转移部位的神经受体受到刺激而引发疼痛感觉。此外,骨转移部位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也可导致组织水肿致使神经受压而引起疼痛。
放射疗法治疗骨转移癌以及控制疼痛的机制为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和抑制骨转移相关破骨细胞活性,达到缓解骨痛,减少病理性骨折风险,促进骨愈合,控制骨转移灶进展的目的,患者对放射治疗耐受性强,且副作用较小,临床上公认放射治疗是针对肿瘤骨转移的首要选择。研究数据表明,放射治疗对缓解骨转移癌痛的有效率可达85%以上,其中50%患者的疼痛能够完全消失[1,10]。本研究中单纯放疗患者骨痛缓解的总有效率达到76.09%,稍低于既往研究结果,但联合华蟾素胶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91.84%,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并高于既往的研究结果。
上一篇:临床医学论文心血管内科神经症治疗